高出估价23倍!贝聿铭旧藏成最贵紫砂杯,乡土情怀成就世界传奇

时间:2021-12-27 13:09:25  点击:1149

这批贝聿铭夫妇收藏的宜兴紫砂珍品,原放置在贝聿铭卧室中,是贝氏夫妇私人珍藏和使用的物品,其中一个紫砂壶内还留有仍未清理的茶叶。

贝聿铭及卢淑华夫妇在纽约的家中


2019年5月16日,华裔美籍建筑师贝聿铭在美国逝世,享嵩寿102岁。贝聿铭为华人建筑师中最高成就者,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新馆等。


贝聿铭和他设计建造的卢浮宫金字塔


随后,2019年的11及12月,佳士得分别于纽约、香港和巴黎举行一系列秋季拍卖,隆重呈献贝聿铭及其夫人卢淑华生前悉心搜集的艺术珍藏。贝聿铭久居海外,师承格罗皮乌斯、布劳耶等现代主义鼻祖,其作品和家居多以现代风格为主。


左:贝聿铭设计的香港中银大厦

右:贝聿铭位于纽约的家,家中陈设有赵无极、德·库宁、弗里茨·沃特鲁巴等现代艺术家的画作及雕塑


然而,人们惊奇的发现在贝聿铭珍藏的众多西方现、当代艺术精品中居然出现了一小类来自中国古代的器物,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来自他的家乡之物。


贝聿铭旧藏宜兴紫砂茶具及文房用品


2019年11月27日佳士得香港秋拍“斗室案上”呈献了这批贝聿铭出人意料的——宜兴宜兴紫砂茶具及文房用品,反映出这位建筑大师的闲时生活雅趣及其与家乡斩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牵绊。


 | 清康熙 陈鸣远作宜兴紫砂笸箩形杯 |  

 佳士得香港2019年秋拍 成交价:564.5万港币贝聿铭及卢淑华夫妇旧藏


此场拍卖竞价激烈,不仅全数拍出,更有不少是以数十倍远超估价成交。如上面这件清康熙陈鸣远制笸箩形杯,贝氏受赠于中国古建筑专家陈从周,估价20万,结果以23倍的460万港元落槌,连佣金564万港元成交,创造了紫砂最贵花货杯的记录(紫砂分为光素器,俗称光货;筋纹器和仿生器,俗称花货)。


 | 清康熙 鹤邨(陈鸣远)作宜兴紫砂像生板栗及栗子杯 (共两件) |  

 佳士得香港2019年秋拍 成交价:444.5万港币贝聿铭及卢淑华夫妇旧藏


而这套两件板栗及栗子杯,估价20万,最终以18倍的360万港元落槌,连佣金444万港元成交。其他贝氏收藏的文房紫砂及茶具也以远超估价成交。


 | 晚清/民国 20世纪 袁昌林款宜兴紫砂壶 何廷初款宜兴紫砂觚棱提梁壶  |  

 佳士得香港2019年秋拍 成交价:37.5万港币贝聿铭及卢淑华夫妇旧藏


贝聿铭1917年生于中国广州,又于1930年代负笈美国修读建筑,之后长期身处海外,但他始终说:“他们问我是哪里人,我总说我是苏州人。”贝聿铭身为苏州望族后代,当时的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狮子林便是贝家的私家园林,贝聿铭年少时最欢乐的时光就是在这座以石著称的园林中度过的。

少年贝聿铭在苏州狮子林

苏州人爱种茶、品茶,更爱泡茶,这使得苏州人对紫砂器具有着与生俱来的喜好。紫砂壶,曾经在苏州一些祖辈的老房子内静静地传承了不知多少代。贝聿铭珍藏、使用紫砂器的习惯便是由此沿袭而来。


 | 20世纪 宜兴紫砂茶具 (四件)  |  

 得香港2019年秋拍 成交价:40万港币贝聿铭及卢淑华夫妇旧藏


盛产紫砂陶的宜兴与苏州毗邻太湖相对而望,由于近水楼台先得月,从明代开始宜兴紫砂便在苏州士大夫中兴盛。集壶艺、诗词、书画、篆刻于一体的紫砂壶文化,与苏州茶文化一起氤氲着苏州人的生活。

 

清初 陈鸣远制 素带壶 |  

 北京保利2015春拍 成交价:3162.5万人民币浙江吴兴南浔人庞元济旧藏,其为清末民国时大藏家。江南旧家对紫砂器具尤为珍爱


苏州在紫砂器的使用上自古就呈现出世代家族传承的形态,而紫砂器的最重要产地宜兴在制壶、制器的历史过程中亦显现了家族因循,乡土传承的特点。此一特点不但古代如此,直到现代在很大程度上亦是如此,十分特别,值得探究。


宜兴有着最优质的紫砂矿土和悠久的紫砂文化。紫砂壶是具有宜兴地理特征和文化代表性的器物,紫砂产品与紫砂生产者群体有着从属于乡土文化的特征。


宜兴的上袁村就孕育了不少陶艺大家,如明末清初的陈子畦、陈鸣远和惠孟臣,清代嘉道年间的邵大亨,清末的黄玉麟,民国初年的邵友庭、程寿珍、王寅春等。改革开放以后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顾景舟同样来自这个村落。


王寅春 朱泥梅花周盘壶 |  

 北京匡时2014春拍 成交价:132.25万人民币


制作紫砂壶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生计之一,制壶的手艺由师父向徒弟言传身教,代代相承且大多数以家庭或家族形式开展生产活动。


在民国时期,丁蜀镇蜀山古南街又演变成为宜兴紫砂的文化重地。上世纪早期的蜀山南街非常热闹,有茶社、竹木杂货铺、紫砂陶器行、药房、面店、饭馆等。


古南街是宜兴历史文化街区,宜兴紫砂大师的摇篮


民国时期古南街曾开设14家经营紫砂陶器老字号,如 “福康”、“毛顺兴”等,并成立最早的紫砂行业协会,宜兴紫砂同业公会; 最早的紫砂工厂,宜兴利永陶器商店; 最早的紫砂职业教育,宜兴陶瓷职业学校。


30年代的宜兴制陶匠人


著名紫砂工艺大师如任淦庭、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徐汉棠、徐秀棠等都曾在蜀山古南街居住、生活和工作。在地方历史上赋予手工艺以特色的先辈们,其生活方式与产品代代相传,生产史便是家族史。


20世纪 顾景舟制扁腹壶 |  

 北京东正2018年春拍 成交价:3450万人民币


成就最高者顾景舟也出生于紫砂世家,18岁就随祖母邵氏制壶。他在20世纪30年代到上海仿制历代名作,临摹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之作,逐步成为壶艺泰斗、一代宗师。他一改清初以来紫砂壶纤细繁琐、堆砌繁华之气,追求壶体线条的流畅舒展,权衡比例的协调秀美,并赋于时代气息。


顾景舟传人甚多,如徐汉棠、高海庚、李昌鸿、沈遽华、束凤英、吴群祥等都为宜兴人,又多本出自制陶世家,后受教于顾氏。


当代 高海庚制双龙提梁壶 |  

 中国嘉德2015秋拍 成交价:112.7万人民币


此后顾氏一门在宜兴又不断传承,作品出现了既保存顾氏制作严谨精细的传统特色,又注重构思新颖别致的特点。


顾景舟辅导汪寅仙制壶,汪寅仙为宜兴市丁蜀镇人,先后师从吴云根、朱可心、裴石民、蒋蓉等人


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都为宜兴人,号为紫砂七艺人,他们共同创造了紫砂艺术的巅峰。


宜兴乡土的特殊不但表现在其乡民在制器技艺的心手相传上,还表现在乡土二字之“土”字原意上。


最佳的紫砂原料产于宜兴丁蜀地区。紫砂“原矿老泥”是非可再生的矿产,具有唯一性、资源的排他性。“五色土”、“富贵土”、“黄龙山”等一系列紫砂矿泥是宜兴紫砂佳器的基础保障。


紫砂矿料


技以料兴,这与景德镇拥有高质量的高岭土遂能在明清时期击败诸瓷窑,独霸天下的情况相类似。


 “紫玉金砂”,古代早就有人把紫砂器皿称为有玉的质感,如碧,如磬。其他山脉的紫砂陶矿制壶烧成后的结晶相,是无法与黄龙山的紫砂材质相比的。此种泥料胎骨既有密度,又有透气性,既吸水又不积水,烧成后吸水率3.66%左右,久养有水色,包浆护养着壶面的砂胎肌理,令人爱不释手。


宜兴紫砂,巧技优材。赖此乡土传承方造就了这样的人间佳器,世界传奇。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引用资料:《地方性与传承——兴紫砂文化的地理品牌与变迁》

钱丽芸《紫砂的流动与地方社会变迁——以宜兴丁蜀镇为例》张旭







评论

刷新验证码 您还可以输入个字,您最多可以输入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