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炉香尽漏声残。
| 郁达夫 行书 王安石诗 纸本 |
题识:金炉香尽漏声残。丙子冬日,郁达夫。
民国时期,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了主要的语言文字。那时的白话文运动让语言变得更明白、清晰、准确、富有逻辑性。然而那毕竟是离文言文最近的时代,那时的文人古文旧学基础深厚,其文其言便有着今日所没有的特殊情韵。
白蕉(1907—1969)上海金山区张堰镇人,与黄宾虹、高二适、李志敏合称“20世纪文人书法四大家”
2021年5月20日,中国嘉德2021春季拍卖会拍出的一幅白蕉作行书五言联立轴爆红红出圈。此立轴拍前估价5-8万人民币,以3万元起拍,仅第一口叫价就来到了10万!随后多位藏家竞价激烈很快就叫到了50万元,而这个价格也是各行家之前所认为此作品之市场高价。但出人意料的是,此后竞价速度虽稍缓却没有停息的意思,一路跌跌撞撞,价位不断上扬。最终,此作品于103.5万人民币成交,引发一片哗然!
白蕉书法虽好,但他的普品原先价位仅为10万左右,代表作最贵者也只41.4万人民币,此次翻倍成交除了作品具有的书法艺术价值以外很重要的是其词句惹人喜爱。不少参与竞拍的人都表示,想买,就是因为觉得“相见亦无事,不来忽忆君”(原出清代厉鹗)这句话好。
在现今短视频流行化,快节奏常态化,情感交流扁平化的时代这短短的一句话极为符合网红传播的特点(一些大名家长篇大论,言语晦涩的作品反不得价)。反讽的是此语又是在描述一种有闲的慢生活状态并且情真意切,可说是极好的揭示了现代人左右为难,无所适从的心理。
而这类极具爆红潜质,适合网络传播,读之感同身受,可能大幅升值的作品还有哪些呢?下面就来盘一盘。
题识: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多情累美人。丁丑(1937年)春,郁达夫。钤印:郁达夫
2012年6月5日,民国大作家郁达夫手书的其著名诗句“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多情累美人”书法对联立轴在北京永乐拍卖,成交价23万元人民币。
经查,这两幅立轴曾于2008年3月22日在中国嘉德拍卖过,当时的成交价是5.04万人民币。可以想见,“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多情累美人”一句之前就在网上流传而红,众多思慕者将此言引为座右铭,这幅作品如若再度上拍增幅必不为小。
2021年7月25日,“大情圣”徐志摩的一页爱情宣言在西泠印社举槌开拍。此页手书为徐志摩写给陆小曼的情书,之中“就使有一天霹雳震翻了宇宙,——也震不翻你我‘爱墙’内的自由”一语为其名句,而最终260万人民币的成交价也让此页文稿成为中国最贵情书。
以上所列的都是民国的书法作品,在此类的大师里不能忽略书画双绝的丰子恺。
丰子恺(1898-1975)是个全才,他写散文、作诗词、能翻译、懂音乐、精书法。
丰子恺以画闻名于世,但他的书法诗文亦是顺本身之气质,舒自己之性情,故而言简意赅又韵味隽永。下面这幅《水到人间定不回》镜框,书画相合,动人心魄。
| 丰子恺 水到人间定不回 镜框 |
题识:水到人间定不回。子恺。钤印:丰氏、子恺
“水到人间定不回”一语典自唐诗,与现今当红明星、作家李诞那句爆红网络的“人间不值得”有共通之处。
当红明星、作家李诞
然“人间不值得”有着现代人年轻人的不羁与洒脱,丰子恺的这行“水到人间定不回”则更具深情。
丰子恺“水到人间定不回”镜框局部
凝望那不回逝水的二人是民国人物已不在人间,画面中那定不回的决绝与背影流露出的依恋在观者心灵最柔软处激荡。
此画、此语便是生命的真相、真言。
下面这件2015年6月2日佳士得香港春拍的丰子恺设色纸本镜框亦是此类佳作。这幅作品拍前估价为15-20万港币,最终成交价为124万港币,溢价甚多,可见竞拍者喜爱之情。
| 丰子恺 樱桃芭蕉 镜框 |
题识: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子恺。钤印:丰子恺、漫画人间
画上题识“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引自宋词,和“水到人间定不回”一样也有着民国人物经历战乱年代,深悟生离死别悔之不能的人生奥秘。
可作比较的是,张爱玲作为民国第一女作家其文学作品最重要之内核亦为“再也回不去了”。
王家卫导演的民国上海故事片《花样年华》剧照
王家卫的电影与张爱玲文学内核相同,“再也回不去了”是他们一再表达的母题
王家卫的电影《春光乍泄》剧照
张国荣在剧中多次对其爱人说:“不如我们从头来过”,潜台词亦是再也回不去了,从头来过已无可能
回到丰子恺。下面这件作品“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亦蕴含对生命之苍凉的揭示。
| 丰子恺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镜心 |
题识: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汉陶先生清赏,子恺画。钤印:丰子恺、缘缘堂画缘
同是描述若即若离的友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的语意与前文白蕉天价成交的“相见亦无事,不来忽忆君”都有着民国文人的含蓄柔情。如同海中冰山,水面只见一角,水下潜藏着巨大山体。
丰子恺的作品在富有文人意趣的同时并未曲高和寡,局于象牙塔内,世俗之气融于其间,亦可称浮世之绘。这种带有文人视角的入世佳作远接宋、明绘画余风。
南宋 佚名 《杂剧卖眼药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丰子恺1949年作 谁家寒食归宁女·行书七言联 立轴 对联 |
画题识:谁家寒食归宁女。克勋仁兄存念,己丑清明于厦门,丰子恺画赠。
其经典作品常有竖长条型之立轴,以画为主,点题之文书于一隅。
| 丰子恺 四时佳景四屏 立轴 |
丰子恺出生于今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石门湾,后长年居于上海。而现以隶属上海嘉定自古以竹刻技艺闻名。清乾隆时,王应奎所著《柳南随笔》中记:“嘉定竹刻,为他处所无。始于明朱鹤,三世操其业。“
因地理相近,嘉定竹刻这种兼具世俗气而又为文人器(多为竹笔筒、臂搁)的传统艺术在题材上、图示上与丰子恺的书画作品有不少相通之处。
| 清18世纪 竹雕东山报捷图笔筒 |
如上面这件东山报捷竹刻作品,为嘉兴古之传统雕刻题材,源于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捷报传来谢安仍旧全神贯注下棋的故事。作品采用高浮雕手法,如叙事般将人物安排其间。两高士于棋桌前气定神闲、心无旁骛的下棋。旁立的两位仕女面面相觑。后部还有一个童子在生火烹茶,桌子上香具、提匣、书册罗列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气息。
| 丰子恺1959年作 庆千秋及行书八言联 镜片 |
| 清乾隆 竹刻松石周芷岩铭臂搁 |
| 北京保利2018秋拍 |
丰子恺的书画作品因此也极易改笔为刀化为竹刻作品。
张爱玲曾经的婚姻伴侣,大文豪胡兰成在其著作《今生今世》中曾有这样的描述:“春阳潋滟得像有声音,村子里非常之静,人们的心思亦变得十分简洁,繁忙可以亦即是闲静,这理该是通于一切产业的德行。”
此文、此画便是民国乡间极好的写照,两相观照仿佛能让人回到了那民国的乡间,照耀民国的日光。
| 民国摄影大师郎静山1933年摄《山径归人》 |
银盐相纸,题字为郎静山1980年所题
臂搁为嘉兴派竹刻传统文房制器,旧时习字,自右而左,从上向下,使用臂搁可以防止衣袖沾染上墨迹。臂搁从实用器逐渐发展成为把玩观赏之物,体现中国文人特有的审美情趣。
| 清 竹制臂搁(两件) |
现在也可变古易俗,一些臂搁在没有用毛笔书写习惯的人手中可以改为茶则使用。茶则也是古之茶道六用之一,为烹试茶时量取茶末入汤的量具。在茶道中,把茶从茶罐取出置于茶荷或茶壶时,需要用茶则来量取。
竹茶则于臂搁形似
因茶汤为入口之物,古之臂搁年深日久用来改作茶则于卫生问题上有所不便,而今人所制茶则(臂搁)最为适用。
茶则是茶道具之一,配以茶拨使用
或为臂搁或为茶则,一器两用,民国雅风,可实用可赏玩,文人佳器。
以书画大宗师的作品为创作之源付诸于竹刻上,古常有之。
明代竹人,三朱、李、濮外,自具面目允称巨匠者,尚有张希黄。张希黄以刻竹擅名于世,尤长于留青阳文法,工细绝伦,曲尽画理。
| 明晚期 张希黄制竹留青野渡横舟图臂搁 |
张希黄制竹留青作品山水楼阁类唐代画家李昭道的画作。
唐 李昭道 《龙舟竞渡图》 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张希黄偶作小景,又似宋代画家赵令穰的画作,点缀人物生动有致。题句、署款的书法,以元代书画家赵孟俯为楷模。每件作品皆殚尽心思,穷其鬼斧,化为神工。
北宋 赵令穰 《陶潜赏菊图》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明末 张希黄款留青竹雕香筒 |
在书法臂搁方面,竹刻作品亦有名画家书家参与其中。
清嘉庆 竹雕“孟姜匜”铭文臂搁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臂搁背面阴刻有嘉庆丙寅秋日曼生陈鸿寿镌。下刻“曼生”小印。作品前后镌刻字体严整,笔画圆润,一笔不苟,如淬火而成,不失吉金趣味。陈鸿寿(1768-1822),今浙江杭州人,书画家、篆刻家,为“西泠八家”之一,其工诗文、书画,最有名的是其善制宜兴紫砂壶,人称其壶为“曼生壶”。
近代,亦有书家、画家、雕刻家合作之例。
| 近代 研朴堂旧藏陈巨来刻谢稚柳画张镜人上款竹雕丛竹扇骨 |
上面这件竹扇,柄成扇竹骨为陈巨来谢稚柳合制,一面行书铭刻“墨君霜节坚”,下方题“云林书画竹诗,巨来为景纯刻,因书稚柳。”另一面写竹一株,一旁题“景纯兄属,巨来刻此箑,稚柳为写竹。”扇面是单孝天为李效仆书画,李效仆为李硏吾之子。扇面一面写兰花一丛,落笔“效仆弟驱暑,癸卯夏,孝天。”钤“单”朱文印。另一面行书毛主席清平乐词,落款“孝天”,钤“单孝天印”白文章。
陈巨来(前右)与张大千(前中)、谢稚柳(前左)等合影
其中的陈巨来(1904-1984),浙江平湖乍浦镇人,寓居上海。是20世纪我国杰出的篆刻家,著名书画家、诗人,其篆刻被人誉为“三百年来第一人”。而谢稚柳(1910-1997),江苏常州人,是我国著名的画家、鉴定家。
民国的画坛、文坛大师辈出,其言、其书、其画是今日值得珍视和继承的重要文化遗产。